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為什麼玩遊戲?
文/導演廖若涵
這齣戲的原名很中性,就叫做Play Games,全劇以遊戲及角色扮演包裝一個家暴幼兒致死的事件。劇中人物僅有一對母女,交替扮演著核心家庭中母親、孩子、父親三種角色,演練仿若尋常和樂的家庭場景。然而,遊戲的本質從來都不中性。遊戲之所以令人不安,就在於當遊戲越玩越起勁,越玩越投入,便無法預測它的規則會怎麼改變,遊戲會怎樣發展,會不會超出所謂的分際與邊界。當遊戲開始變得瘋狂,開始危險,開始變得一點都不好玩,玩遊戲的人便從一片和樂融融、相親相依,變得劍拔弩張,甚至開始彼此傷害。遊戲不再只是玩耍,伴隨的是意外的產生及無法彌補的代價。劇中的女童喪命於假借遊戲之名的侵害。劇中的母女在遊戲和角色的扮演中,層層揭露彼此之間關係的失衡、傷痛、愧疚、憤怒,甚至是怨恨。
如果這齣戲能夠找到一個核心的內在情緒狀態,那就是一種聲嘶力竭的嘶吼。這種嘶吼是劇中遊戲玩到最高點的極致瘋狂,而通常我們處在遊戲的狀態,同時也就點燃所有日常生活中我們被過度抑制的情緒。這個製作將定調為「嘶吼系Play Games」,但這並不意味這齣戲將被過度飽滿的情緒填充,相反的,正因為題材沉重且語言文字情感飽和,因此在呈現上將會選擇節制,避免過度的情緒渲染,反倒以偏冷的表演調性和清楚乾淨的節奏來陳述情感力度飽和的沉重台詞。牽動這齣戲的嘶吼,不見得必須讓演員在台上嘶吼來表達,而是透過台詞間隙間激烈的肢體語言。這種內在的嘶吼更可以是場景過場間低迴騷動或是躁鬱的器樂聲響;也可以是舞台視覺畫面上的一次「大爆炸」,一瞬間將舞台畫面色系和質地整個轉變,平行比照劇中人物關係的崩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